• 科研平台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与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 > 正文
一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简介
发布时间:2019/05/29 22:06:04 浏览量:


 

    大玩家彩票怎么挣钱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简介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是我校的传统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校级品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于2005、2006年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级精品课程;2005年文学概论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大学语文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中国文学教育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经过30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已具有比较深厚的积淀。现有教授6人,博士9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申报人为周水涛)、教育部一般项目3项(申报人为周水涛、许艳平、黎杨全)、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申报人为郝永华、丁勇)。

    该一级学科教师科研产出丰厚。近五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6部。部分文章在业内权威刊物《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

    经过多年积淀与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等3个二级学科已经成为本一级学科的重要支撑学科。3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明确,方向凝练,研究具有整体学科布局的合理性与较大的学科覆盖面。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农民工题材小说及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该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及不可替代性;湖北文学研究也具有不可替代性。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典小说戏剧与孝文学研究”,该研究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王庆芳教授的明清小说与戏剧研究为这一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王建平的《聊斋》研究成果丰硕,刘怀堂博士的南戏研究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贾平的中国古代孝文学研究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目前已形成两个研究方向:以王求是为代表的方言研究,以许艳平为代表的现代汉语语义研究。这两大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附:部分科研成果

著作部分:

王文初、江胜清等:《新时期湖北作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水涛、江胜清、王文初:《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视野中的小城镇》,湖北人民出版社09年版

周水涛、轩红芹、王文初:《新时期农民工题材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贺天忠:《美与象境界》,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刘怀堂:《正字戏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江胜清等:《大学国文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周水涛等:《文科毕业论文写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版

许艳平:《现代汉语属性名词语义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晓玲:《中国古代论孝文选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论文部分:

周水涛:《论农民工题材小说—关于底层叙事的差异》,《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周水涛:《论中国现当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周水涛:《传递城乡蜕变的混响—论农民工题材小说矛盾揭示的深刻性》,《文艺争鸣》2010年第4期

周水涛:《论“主流”农民工形象塑造的价值判断》,《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刘怀堂:《傩戏与戏傩—“傩戏学”视野下的“傩戏”界说问题》,《文化遗产》2011年第1期

刘怀堂:《海陆丰稀有剧种头盔的考察》,《文艺研究》2008年第4期

刘怀堂:《傩戏界说的相关问题》,《四川戏剧》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江胜清:《论新世纪“新革命英雄传奇”的新突破》,《小说评论》2011年第6期

江胜清:《从新时期文学声浪中看湖北文学的三次创作潮》,《江汉论坛》2007年第5期

王文初:《论世纪之交湖北作家的文化心态》,《江汉论坛》2007年第5期

王文初:《“警觉主义”:对韩少功的思想物质的一种描述》,《文艺争鸣》 2013年第8期

余志平:《论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余志平:《生命意识的追寻与表现——刘庆邦小说创作论》,《小说评论》2008年第5期

余志平:《刘庆邦小说创作的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第2期

王随仁:《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述评(一)》,《新课程研究》2012年第4期

方华蓉:《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恩仇悖离主题》,《小说评论》2012年第4期

方华蓉:《略论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乡村妻子形象及文化寓意》,《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1期

方华蓉:《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女性身体及其文化寓意》,《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6期

王应平:《新世纪诗歌中的底层表达》,《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4期

王应平:《< 民立报>的俳谐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年第12期  

胡用琼:《生态意识关照下的民族文化心理》,《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黎杨全:《后现代地理学:数字时代文学批评的困境与策略》,《文艺争鸣》2012年第1期

王建平:《浅论< 聊斋志异>中的山东地方特色》,《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2期

王建平:《论蒲松龄的灾难诗》,《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1期

郝永华:《网民群体智慧的文化解析》,《当代传播》2011年第5期

贺天忠:《论主客体实践自由与美的本质》,《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贺天忠:《庄子的大美与康德的崇高之美》,《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贺天忠:《美与审美的发生是根本不同的美学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4期           

许艳平:《“长度”与“长短”对“( )+动词+数量词”结构的选择差异》,《语言研究》    2012年第2期

许艳平:The Research on Formalization of Semantic Feature of Attribute Nounfor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ationalConferenc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IEEE出版) 2012年第6期

丁勇:《元代汉语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 》,《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